比秦长城还早400多年历史的齐长城,正在抖去身上历史的尘烟,以新的面貌重新走进公众的视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锦阳关遗址。图源:中新网)

近日,由中央和省级主流网络媒体组成的媒体团,深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四地,实地探访“首批齐长城特色展示点”“首批齐长城风景道典型段”。

忆往昔、看今朝、望未来,媒体人眼中的风景,正是中国“长城之父”震古烁今的前世今生。

齐长城,迄今2600多年历史,历时170多年修筑,全长600多公里,跨越1518座山峰,跨越7市17个县(区),沿线遗产保护点108处。一连串的数字透露这样的信息:繁荣的社会经济,雄厚的政治、军事基础,优越的地理要素,兼收并蓄的文化,以及勤劳能干的人——这是当时的东方大国、春秋五霸之首,巧的是,也与当下山东的综合实力暗合。

作为著名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古时为军事防御而建,如今依然是山东人的精神壁垒,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战略要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古道关门。在这条蜿蜒的巨龙身上,每一个鳞片都是活的,鲜活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华夏智慧,以及革命根据地、抗日保卫战所注入的鲜活的红色基因。

时至今日,齐长城在保护中愈加活化——而以齐长城文化为依托的文旅融合、文化两创与乡村振兴,正是山东的点睛之笔。

在保护方面,早在2016年,山东就提出《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后正式印发《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从制度层面对齐长城保护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加以引导解决,以制度守护文化遗产。依据齐长城沿线7市的长度和巡护任务量,山东设立860个公益岗位,协助政府保护管理齐长城,负责齐长城的日常巡护。

在传承方面,山东印发《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作出部署,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专题培训班,高质量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齐长城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即将破土动工。更为感人的力量来自民间,山东3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发起成立了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致力于保护齐长城,整理齐长城历史,宣传齐长城文化。

在文旅融合方面,2023年,山东全面启动包括沿齐长城在内的“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此外,齐长城途径的沿线各城市,正在通过数字化管理、文旅融合等举措,为齐长城遗址提供更科学、完善的保护和发展方案。

依托保护完好的遗址与传承丰沃的文化,齐长城脚下的多个山村大力发展民宿与文旅业,以文旅融合与文化两创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新曲调。石子口村从当年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今天的山东省传统古村落、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山东省森林村居、美丽乡村齐鲁样板村;王老村摘掉贫困帽,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对于长城遗址来说,保护是活化的前提,活化是保护的动力。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这是山东保护齐长城的初心,也是创造奇迹的路径,值得借鉴、推广。

令人玩味的是,无论保护还是活化,所需的条件都与两千多年前修筑齐长城时相似,那就是——繁荣发展的经济、兼收并蓄的文化,以及,勤劳能干的人。探寻齐长城,看的是穿越千年的风景,听的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说的是长城精神的赓续。

文|冯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