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离岸约70海里的浙江海域,一艘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的大船,在海浪中游弋。这不是一艘普通的船,而是一艘驶向深海的“海上粮仓”。在这个移动的海洋牧场上,共有15个养殖舱,里面住着约300万尾的大黄鱼。

在2023首届智慧农业博览会现场,这艘大船被缩小成模型进行展出。船上,加工车间、饲料间、直升机平台、会议室、监控室、驾驶室、员工宿舍等一应俱全。

“这是我们首创的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示范引领并推动海水养殖由近岸走向深远海、由传统养殖走向现代工业化模式、由固定养殖设施走向移动式养殖装备,从而实现保护近岸生态环境,拓展深远海蓝色发展空间,打造‘蓝色粮仓’。”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陈正斌告诉记者。

据介绍,这艘“国信1号”养殖工船,通过一套自动化养殖集控系统远程控制8套子系统,实现了全养殖流程自动化信息化管理。鱼苗运输到工船,由船载塔吊将鱼苗放到转运池,远程控制通过管道将鱼苗转运到养殖舱。工船还配有自动化多功能投饲机,每个投饲机对应4个养殖舱,饲料通过饲料间的加料器进入投饲机,再通过压缩空气将饲料输送到养殖舱,可实现远程投喂。

在光照、海水上也有大学问。根据大黄鱼的习性,通过远程控制灯光,实时调节养殖舱的光照效果。通过海水泵源源不断抽取,船底30米处的海水,并注入到养殖舱中,营造流速可控、适合鱼类游动的旋转流场,全天可实现16次换水。成鱼进入加工间的成鱼加工流水线,进行加工,加工后鱼货叉运至冷藏或冷冻集装箱,进入冷链运输。

从养小鱼苗开始,到最后锁鲜、包装,全部在这条船上完成。自去年5月份开始运行后,这艘船就一直在海上进行深远海开展养殖作业。为了仿照野生鱼类,船在威海、青岛、舟山、宁德、惠东海域游弋,使水温保持在大黄鱼最爱的20-24℃。“目前,平均一周出2-3次高品质大黄鱼”陈正斌说。

由于全养殖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有效降低人力投入,船舶上仅有35人,便可实现一年3700吨的大黄鱼产量。养殖密度是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缩短1/3,饲料消耗降低1/3。

据介绍,2023年,青岛国信集团在总结“国信1号”运营经验基础上,启动了国信2-1号、2-2号养殖工船迭代定型和建造,启动30万吨级超大型养殖工船设计工作。未来,将陆续投资建造运营50艘工船,形成总吨位突破1000万吨的养殖船队。(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蓓 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