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留一盏书灯,打造永不打烊的文化地标——
24小时书店:文化空间的“守夜人”
(资料图)
夜深了,位于崂山区海口路278号的如是书店(石老人店)依旧灯火通明。这是一家坚持24小时营业的实体书店,已步入“深夜不打烊”的第四个春天。
夜幕下的如是书店(石老人店)灯火通明。
近年来,传统实体书店不断探索转型之路,24小时书店即是一种新尝试,具有文化空间和夜间消费空间的双重属性。青岛是较早探索24小时书店的城市之一。深夜书店为城市留出了一处不打烊的文化空间,既满足了人们内在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需要这份温暖的市民和游客点亮了一盏夜灯。
是书店,也是守夜人
夜晚的石老人海水浴场人流如织,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如是书店(石老人店)背靠着沙滩和大海,是石老人景区的一处网红打卡地。夜半,书店里灯光如昼,仍不断有顾客进出或停留。有两位店员正在值夜班,随时为有需求的客人提供书籍、饮品、小食等服务。他们不会打扰顾客,更不会要求花钱消费。书店甚至配备了自助取水装置,提供免费的冷热直饮水。
温暖,是许多人对如是书店的第一印象。自2020年4月开启24小时营业以来,这里不仅是爱书人的夜读乐园,也成为一处有温度的城市驿站,如灯塔般照亮许多夜行人的航向。
家住崂山区的自由职业者王女士是如是书店的忠实粉丝。“我很幸运,在家附近有这么一家24小时书店。来的次数多了,我和店员相处得如朋友一般。在我困倦时,店员会默默地送来毯子,让人倍感温暖。”王女士说。
同王女士一样,热爱阅读的市民、熬夜加班的打工人、临时歇脚的路人、促膝相谈的友人、专攻学业的备考族和学生党、游玩休闲的年轻人、来青的游客……纷纷来此驻足或过夜。
有一个深夜,如是书店创始人郝照明曾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一张图片:一位身着环卫服装的女性坐在书店里吃着自己带来的盒饭。温暖如斯。24小时书店是书店,也是守夜人,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温暖驿站和文化地标。
政策加持,双向奔赴的探索
2014年7月,由青岛新华书店书城打造的明阅岛24小时书店在书城二楼正式营业,成为全国第四家、山东首家24小时书店。新颖的经营模式赚足了关注,推动青岛夜读文化的萌芽。
实体书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了“解渴”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从2017年开始,青岛每年都举办文化惠民消费促进活动,发放图书定向消费补贴。2019年至2021年底,青岛还施行了奖补措施,鼓励新开办24小时书店。
2019年8月,西海岸新区首家24小时书店——不是书店(黄岛金沙滩店)落户金沙滩啤酒城。2020年4月,坐落在崂山区石老人景区的如是书店开启24小时营业模式,成为海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涉足24小时书店之前,不是书店和如是书店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定位。不是书店创始人张兵林于1994年入行图书业,见证了行业的起落。2009年,他创立的学苑书店转型为不是书店,开始探索“咖啡书店文创活动”的复合型经营模式。而经营如是书店多年的郝照明则将书店定位为“一座生活美学交流馆,一处文化生活交流空间”。
24小时不打烊书店是两家品牌书店的又一次积极转型。
未来可期,阅读不打烊
显然,开办24小时书店不能仅靠情怀。在电商冲击、直播盛行、疫情等背景下,24小时书店与普通实体书店相比,经营成本更高,面临的挑战更大。
郝照明对24小时书店的定位思路清晰。“现在的书店经营不单单是卖书,而是拥有餐饮、文创、品牌活动的复合型经营业态。在图书销售之外,书店的品牌活动、特色产品、顾客群体汇集成的品牌文化至关重要。借此,书店可以在受众中引领一种生活方式,倡导独特的品牌理念。”
从全国范围看,近年来,作为实体书店的探索之举,24小时书店既有暂别和退出,也有坚守和新生,总有人为传播书香留一盏灯、点一束光,引领和陪伴更多的爱书人一起阅读。另外,为了实现低能耗、省人工,国内不少城市已经出现无人值守24小时书店,为实体书店提供了新模式。
在青岛,针对实体书店的政策红利在不断释放。去年1月,青岛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对被评为省级最美书店等系列称号的实体书店,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
近期又有好消息传来。“900多家拥有出版物经营许可的场所是青岛最前沿的文化阵地、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文化窗口。”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系列调研工作,争取出台专门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芳 蒋安琪 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