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4月11日讯(记者张晓楠)今天下午,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学辉做客网谈直播间,围绕“以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据悉,市科技局以项目为抓手,落地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成功推动中科院高端轴承示范基地拿地开工,加快国产高端轴承产业化步伐。引进高端数字芯片领军企业—算能科技研发中心落户,致力打造算能科技北方业务总部。推进物元12英寸封装试验线开工建设,开展12英寸晶圆高通量、高产量工艺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一汽解放商用车研究院完成新一代高端重卡商务舱样车试制,有效带动我市汽车产业研发创新能力稳步攀升。

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资料图)

刘学辉在访谈中介绍道,去年以来,市科技局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着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专门出台《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推动70%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60%以上的在研科技攻关专项、7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十大新兴产业链上,为实体经济发展蓄积了强劲动能。这里总结为“四个一批”。

一是以平台为引领,打造了一批高端创新平台。重点发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引领作用,加强下一代列车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攻关。把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战略契机,新争取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占全省近一半。山东能源研究院即将建成投用,有力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获批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工业制造智能化转型。围绕低效片区开发,布局首批4家科技创新产业园,构建科技产业微生态。

二是以技术为核心,实施了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强链”计划,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虚拟现实”“国芯万屏”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速打通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产业链从技术到产品转化通道。此外,还承担了北方城市中,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市联动项目,获国家支持资金5000万元,加快推动科学仪器产业自主可控和国产化。全球首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为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壮大了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抓紧抓实“沃土计划”落地实施,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目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7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600家,均占全省1/4。去年,我市有137家企业入选省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针对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等问题,采取“线下+云上”多元化方式,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由41%大幅提升至70%。

四是以项目为抓手,落地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成功推动中科院高端轴承示范基地拿地开工,加快国产高端轴承产业化步伐。引进高端数字芯片领军企业—算能科技研发中心落户,致力打造算能科技北方业务总部。推进物元12英寸封装试验线开工建设,开展12英寸晶圆高通量、高产量工艺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一汽解放商用车研究院完成新一代高端重卡商务舱样车试制,有效带动我市汽车产业研发创新能力稳步攀升。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赋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刘学辉表示,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市级层面,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努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赋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这里主要有“四个抓”。

一是抓顶层设计。通过深化制度创新,打通堵点、破解难题。去年,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实施“硕果计划”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市科技局也同步跟进制定了16项配套细则,从供给、需求、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入手,打出一整套“真金白银”的政策“组合拳”,破除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抓重点群体。这里主要是指高校院所,他们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也是高价值科技成果的重要源头。去年,我们因校制宜,精准施策,研究针对各高校院所的个性化成果转化举措。其中,以青岛大学为样板,启动“青岛大学服务青岛行动计划”,通过对外招募项目经理和技术经纪人、建立专家工作室等措施,有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走出“深闺”。青岛大学当年实现本地转化成果166项,本地技术合同成交额6692万元、同比增长64%。

三是抓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鼓励高校设置技术转移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快推进国家和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做实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建立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和市场化服务机制。目前,正积极推动成立技术经纪人联盟,依托青岛产权交易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交易服务平台,通过更多市场化手段补齐成果转化的短板。

四是抓供需对接。通过深化产学研对接,大幅缩短成果供需双方的距离。依托“半岛科创联盟”平台,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去年发布企业需求1500余项,向企业推送有效成果近1600项。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模式,建立云上研发中心近2500家,70%研发活动由产学研促成。坚持以赛为媒,建立“揭榜”攻关快速响应机制,连续两年争取到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承办权,去年来自全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的115个高科技项目在青汇集,一批成果达成合作意向、实现落地转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