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中心城市“虹吸”格局靠什么?靠各地市依靠各自资源禀赋,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吸引人才聚集。近期,山东本土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发布的《2023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显示,随着各地市加紧对新兴产业布局,新旧动能转换初显成效,2022年,山东省内人才流动占比高达91.08%,人才不仅在济青两地汇集,以鲁南都市圈为首,济宁、东营、临沂、潍坊、菏泽5市在人才需求上保持了强劲上涨态势。新的产业增长极崛起,使得山东正在形成以济青为核心的“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凸显了山东经济均衡发展的优势。
1.省内人才流动占比达91.08%,“破圈”流动强化
(相关资料图)
《报告》显示,对比近四年山东市场化就业市场人才留存率来看,2022年,山东省内人才流动占比高达91.08%,比2019年高了8.45个百分点。
这四年,完整地经历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五年周期(2018年-2022年)。山东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后,输出更多含金量高的工作岗位,极大地提高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加了省内人才留存率。
从16市人才流动轨迹来看,以济南和青岛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
进入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中心城市的资源聚集效应越发强大。从2022年山东市场化就业人才在16地市流动轨迹看,人才流动量最大的城市是济南,其次是青岛和烟台。
齐鲁人才网市场总监李召华说,2022年,山东16市之间显现出多点人才交互,而不是仅仅被济南、青岛两个万亿量级的区域中心城市吸纳,这体现出山东经济的均衡发展,也体现出区域次中心城市迸发的经济活力。
李召华说,几年前,在这个轨迹模型中,位列山东经济后位的德州、聊城、日照、枣庄,对外人才交互呈现一条细线,看不出流量,如今“宽度”增加,人才活跃度明显加强。
在省会经济圈,济南和泰安、济宁之间的人才流动越发紧密。紧挨济南这个中心城市,泰安的人才活跃度被显著激活。2022年,泰安市GDP站上3000亿量级,呈现出堪比临沂、济宁、淄博的人才活跃“宽度”。
省会经济圈几个城市中,滨州和淄博、东营之间的交互非常紧密。重化工是这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三市又在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相似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彼此间的人才交互。
鲁南经济圈四市,从人才流动看,济宁活跃度最高。最近几年,济宁企业的活跃度很强,人才吸引力在省内快速上升。鲁南都市圈内,济宁和枣庄菏泽之间的人才交互最为密切,但济宁和临沂之间的交互并不强。
人才就近流动的惯性下,山东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城市“破圈”交互的现象加强,2022年人才流动轨迹中,除了和山东两大中心城市济南和青岛紧密联系之外,泰安和济宁之间,潍坊和东营、淄博、菏泽、滨州之间呈现出紧密的人才交互。
这样一个新气象进一步说明,在持续深入的产业调整之下,山东各地市已经初步培育起大大小小的增长极。如何破除行政壁垒,加快人才要素间的快速流动,破圈交互,推动各增长极协同、联合,成为新课题。
2.鲁南经济圈领跑,山东腰部城市人才需求涨幅强劲
近两年,山东腰部城市强势崛起,深刻地影响到山东人才需求增幅的变化上。
《报告》显示,在济青烟三市保持山东省人才需求总量TOP3的情况下,在人才需求增幅上,2022年,济宁、东营、临沂、潍坊、菏泽5市保持了上涨态势。
当下,服务业已经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第一大产业和就业第一主体。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2年,酒店/旅游,餐饮业、广告/会展/公关,娱乐/休闲/体育,媒体/出版/影视/文化这些行业遭遇滑铁卢。济青两市人才需求量增幅下跌,与疫情期间,这些城市的服务业受到影响有很大关系。这在全国的中心城市中同样是一个普遍现象。
以青岛为例,2019年,青岛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148.57亿元,增速达8.0%;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245.36亿元,增速为4.5%。2021年,青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596.1亿元,同比增长9.2%,2022年同比增长4.5%。
与第三产业相比,石油/化工,机械/重工这些山东传统优势产业在大周期面前保持了稳定增速,这也让济宁、东营等传统产业结构的城市的人才需求量保持了稳定增速。
2020年山东省就业市场16市人才需求增幅排名。资料来源:齐鲁人才网
2021年山东省就业市场16市人才需求增幅排名。资料来源:齐鲁人才网
对比三年来山东省就业市场16市人才需求增幅排名,可以看到,2020年,在强省会战略下,济南晋级万亿之城,城市首位度由2019年的13.3%提升至2020年的13.9%,人才需求量及人才需求量增幅均居全省首位。
2021年,山东腰部城市开始快速起飞,潍坊、淄博、临沂、济宁、菏泽这几座3000亿-5000亿量级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通道,GDP增速分别达到9.7%、9.4%、8.7%、8.5%、8.8%。外界将这一现象称为“山东的腰硬起来了”,上述城市在人才需求量增幅上猛增。
2021年,潍坊、淄博、菏泽、临沂四市的规上工业利润增速分别达到21.6%、31.1%、30.2 %、18.4%,枣庄、聊城、东营、德州也都超过20%,成为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种增长势头延续到2022年。目前,除潍坊至今未公布GDP增速外,2022年,济宁、东营、临沂、菏泽四市的GDP增速都保持在4%及以上,高于山东两大中心城市济南(3.1%)、青岛(3.9%)的增速。
从这三年山东省就业市场16市人才需求增幅来看,鲁南都市圈的城市表现抢眼。作为山东新崛起的增长极,在人才要素的争夺上,临沂、菏泽、济宁这三座城市已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一直以来,鲁南经济圈没有设立中心城市。2021年,临沂和济宁之间的经济总量之间相差近400亿元,2022年,两者间的差距拉大到700亿。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在人才吸引力指数上,临沂和济宁之间咬得很紧。未来,谁能成为鲁南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谁就能在人才汇集上更有优势。
3.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人才需求形成雁阵格局
从2022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需求量增幅行业前5名看,制药/生物工程行业需求量增幅最大,其次为新能源产业。
济南对生物制药人才的需求量远远排在全省前列,这显示在生物制药领域,济南在全省的绝对优势。济南生物医药集群现有生物医药企业3000多家,覆盖研发、生产、服务和商贸流通等产业链各个环节,拥有药品批准文号超过1500个,居山东首位、全国前列,20余个原料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新能源产业上,山东16市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氢能源、储能,锂电产业等细分领域多点开花,进行布局,抢占产业风口。
济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企业,将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济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主攻储能装备、发电装备、绿色能源3条特色产业链。2022年,济宁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共推进46家企业的45个项目,总投资80.28亿元。作为济宁市产业集群发展的19条关键产业链之一,储能装备产业链目前上下游配套企业有32家,形成了以圣阳电源、中北润良等储能电池生产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2021年产业链规模达50亿元。
打造“北方锂电产业之都”的枣庄,2022年锂电产业产值和项目年度投资双双超过百亿元,先后招引7个百亿元以上锂电项目,欣旺达、吉利欣旺达、创普斯、亿恩科天润等项目加快建设,欣旺达入选新能源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目前,枣庄锂电产业已经形成从锂矿开采加工,到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及动力电池制造、检验检测、终端应用及拆解回收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条,锂电产业链企业达到101家,产品种类300多个。
山东16市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在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细分赛道打造优势产业,释放了大量技术型岗位需求。来自齐鲁人才网的招聘信息显示,这些岗位需求包括新能源仿真分析、系统开发、锂电池工艺、电芯过程质量管理、催化材料研发工程师、空气能热泵工程师、各类电器仪表工程师等。
2019年8月,稀土催化研究院落地东营。这家全国唯一一家国家层面的稀土催化研究创新科研机构,由天津大学牵头,联合有研稀土、潍柴动力、无锡威孚、国瓷材料、江苏国盛等行业内领军企业共同出资组建。
东营紧盯石化重点产业创新需求,围绕新材料产业搭建起稀土催化研究院这个新型研发机构,构建起由稀土催化技术研发、基础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及应用的稀土催化产业链条。研究方向之一的新能源催化,主要用在燃料电池等方面,比如光伏、风力发电及国防军工和氢能源汽车等。
这样一个高能级平台落户东营,将使东营在新能源产业的细分领域形成人才聚集,构建起独一无二的产业优势。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上半年东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8%。
齐鲁人才网市场总监李召华说,通过分析山东16市新能源产业岗位需求,新能源产业链条非常长,在各个细分领域,山东各市冒出了不少新兴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一百来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比如承接新能源汽车专用设备,做充电桩,为大型链主企业做配套,竞争力非常强。
在潍坊,2012年成立的朝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智能光伏跟踪系统研发和生产,其研发的全自动双轴跟踪系统可提升发电量30%-40%,技术全国领先。这个不到50人的小企业,现在已发展成为潍坊市专精特新企业。
2022年8月1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显示,2021年,山东省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利润107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8%和49.2%。2022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6747.4亿元,利润564.71亿元。
在这个发布会上,山东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到2022年底,山东要培育成1个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5-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全省新能源产业“雁阵形”集群年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500亿元。
记者 蔡宇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