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时值初冬,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魏家岛耳河村150亩高标准试验田迎来“水稻+螃蟹”双丰收。近年来,通过“稻蟹共生”种养模式,王台街道魏家岛耳河在稻花香中孕育出稻花蟹,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谱写了一曲生态和谐与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

“稻蟹共生”喜迎丰收

与普通的稻田不同,魏家岛耳河村150亩高标准试验田的四周还围着3米多宽、1米多深的环沟。“我们的稻田栽种的是‘圣香66’水稻和部分‘越光’水稻,并且环沟中还养有大闸蟹。”岛耳河水产合作社负责人魏希壮说。

魏家岛耳河村高标准试验田水稻丰收。

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随风摇曳,在环绕稻田四周的水沟里,只只大闸蟹已经长得十分肥美。魏家岛耳河村的生态共养稻田,利用“稻蟹共生”种养模式,让水稻与大闸蟹“共生共养”,眼下两者都迎来了丰收。“大闸蟹在和水稻共同生长的过程中,会吃掉稻子飘落的稻花,因此在我们当地又被叫做‘稻花蟹’。”魏希壮说。

“一般来说,在稻苗长到20厘米高的时候,我们会在周围的环沟里大规模投放蟹苗,这样水稻就不怕螃蟹带来的破坏了。”魏希壮介绍。

“今年,我们的水稻生长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魏希壮表示,收获后的大米未经过抛光打磨,保留了更多营养成分,口感也更软糯香甜。据介绍,魏家岛耳河村的大米定位于高端,眼下已经凭借高品质赢得了一定市场。“我们出产的大米一点也不愁卖,现在的订单已经过万斤了。”

“一般的稻田,每亩能够产出七八百斤精米,我们种植的‘圣香66’精米价格是60多元一斤,这样,一亩稻田的水稻收成就接近5万元。”魏希壮算起了经济账,“再加上每亩二三百斤的螃蟹,又有了近两万元的收入。”

村民每月收入3000元

“我们利用的是代管模式,通过从老百姓手里流转土地,交由专业的公司去统一科学管理。”魏希壮说,在魏家岛耳河村的居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以每亩1200元的标准获取收益,还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继续在地里“打工”,“原本的粗放式耕种方式难以形成产业,并且村民能够获取的收入并不高,但是现在,不算土地流转金,村民们每个月能实现3000元左右的收入。”

魏希壮介绍:“我们在2020年对接山东省农科院落地生态稻田项目提升了种植业水平,又对接国家虾蟹技术体系研究院引入对虾‘135’二茬分级接续养殖模式,探索出了种养殖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明年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形成品牌。”魏希壮说,“早在两年前村里就已经注册了‘岛耳河’商标,并且以此推广魏家岛耳河村的系列产品。”

眼下,魏家岛耳河村的共养稻田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水稻和大闸蟹在田里各取所需、共同生长,都能在对方身上获取增益。通过共生共养,大闸蟹可以在水里吃掉水稻的副产物,比如稻花、烂叶等,同时还可以帮助水稻吃掉部分害虫,“不仅节省了螃蟹的饲料,还让螃蟹吃得更健康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稻的病虫害问题,而反过来,螃蟹产生的排泄物等还可以充当肥料,反哺水稻的生长。”

谋划打造文旅线路

魏希壮说,魏家岛耳河村是具有500年发展历史的传统海村,因其临近海域为5条河流的入海口,俗称五河头,拥有着千亩天然沙底养殖基地。“我们在培育螃蟹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魏希壮表示,不只是螃蟹,基围虾、海参等水产品也都有着很高的品质。

村民展示收获的“稻花蟹”。

“特别是我们的虾仔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出名。‘岛耳河’这个品牌,不仅包含我们现在的蟹稻共养大米、螃蟹等,还包括原有的各类优质产品。”魏希壮认为,有了成熟的、优质的品牌,岛耳河的村民围绕品牌进行创业、干事也会更有优势。

事实上,魏家岛耳河村还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现在我们正在谋划特色文旅路线,打造研学基地。”魏希壮说,利用岛耳河的虾仔酱、水稻等知名产品,他们正在筹备谋划虾仔酱博物馆、水稻博物馆等,以研学、体验为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文旅线路。

/幕后/

沉寂40年的

水稻涅槃重生

记者了解到,在水稻种植方面,岛耳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原胶南县委派驻农业专家工作组对魏家岛耳河村的土地进行改良,并引入上游韩家寨水库甜水进行大规模水稻种植,偏盐碱的土壤结合甜水的灌溉造就了香甜可口的岛耳河大米,高峰期村庄种植面积曾达到2000多亩,主要品种是黄金稻、白金稻。

“后来有一段时期村里大搞水产养殖,水稻种植变得无人问津,曾经远近闻名的岛耳河大米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魏希壮说,直到2020年,村里对接山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并在王台街道办事处及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下,让沉寂了近40年的岛耳河水稻涅槃重生。2021年5月,青岛市高品质水稻共养示范基地落户魏家岛耳河村,村庄由此真正走上乡村振兴与产业振兴之路。(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张孝鹏 通讯员 庄晓婧 摄影 通讯员 王培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