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月30日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1%、56.4%和55.7%,分别高于10月0.7、0.2和0.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年内最高点,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其中,出口和服务业表现抢眼,联手助力经济稳定恢复。
出口强势增长拉升PMI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对11月PMI数据作出解读。他表示,11月制造业呈现四方面特点:一是产需两端协同发力,制造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供需循环持续改善;二是进出口景气度稳步回升;三是价格指数升幅较大;四是大中小型企业景气度均有所回升,表明前期出台的助企纾困以及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等政策措施效果显现。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制造业基本恢复常态运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及早有效控制,复工复产迅速。同时,8月以来企业关于补库和去库的迅速灵活的调整,体现了企业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
“四季度随着补库周期进入平稳状态、投资活动回暖,制造业复苏有望进入年内第四轮逻辑转换,即内生性的复苏,即政策逐步退出后,经济基于周期波动的自身修复,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逐步重新达成更高水平的均衡。”陶金作出这样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的强势增长支撑了11月制造业PMI的回升。11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1.5%和50.9%,分别高于10月0.5和0.1个百分点,均为年内高点。
陶金表示,总体而言,11月出口增长是全球需求修复、对欧美地区的供给替代效应、新兴经济体供给能力恢复缓慢三大因素共同推动的。尽管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和投产进程在加速,但其大规模得到接种的时间似乎会比预期中的晚,全球疫情蔓延的趋势仍然在继续,但经济却在持续重启。这导致了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全球供需的缺口拉大。中国的出口是填补这一缺口的主要渠道。
然而,自今年5月份以来,人民币进入快速升值通道,并在近期进入“6.5时代”。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结汇。泉州曦日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郭建章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近期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着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风险。
陶金认为,从近期外贸表现看,汇率影响整体有限,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外贸创新发展的政策也将持续释放。后期外需才是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从长期看,中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可能会随着全球疫情的变化而变化。若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则中国的出口替代效应将有所弱化,高速的出口同比有可能有所收敛。”
服务业复苏步伐稳健
而在非制造业方面,1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高于10月0.2个百分点,为年内高点,延续稳中向好的恢复态势。
赵庆河表示,消费市场逐步有序恢复,服务业复苏步伐稳健。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高于10月0.2个百分点,9月份以来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非制造业的商务活动景气度自3月以来持续逐月回升,体现了有效防疫政策和复工复产措施推动下的线下商业活动逐渐向常态化回归。”陶金说,分项看,服务业和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10月。线下消费和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较为主导的地位,这意味着服务业的持续恢复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尤为关键。(本报记者 白舒婕)